2025-10-29 16:00
来源:捐献服务和应急救护培训中心
近日,郑州市迎来第5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,39岁的爱心志愿者吴克彪用热血为陌生患者送去生命希望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生命接力”的温暖意义。

故事始于一次常规献血。2022年4月,吴克彪在紫荆山人民大会堂献血屋献血时,偶然听闻志愿者谈论造血干细胞捐献。得知中华骨髓库每增加一份血样,就可能为一个家庭带去希望,然而配型成功却只有几万分之一的概率,再联想到新闻里那些跨越千里救人、推迟婚礼兑现承诺的捐献者,他当即下定决心加入志愿者行列。
尽管被告知入库后可能长久等待,甚至永无配型成功的机会,吴克彪仍坚定前行。在他看来,成为志愿者就像种下一颗种子,只要存在,就有发芽的可能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颗“生命种子”很快迎来了生长的契机。今年,他接到郑州市红十字会电话,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,几乎没有犹豫,他立刻同意了捐献。
家人的支持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。爱人得知消息后当即表示赞同,还悄悄查阅一整晚资料,确认捐献安全性后才彻底安心。随后,吴克彪妥善安排工作生活,积极配合完成高分辨检测与健康体检,在此期间,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耐心答疑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救人的信念。
捐献当天,吴克彪亲身体验到捐献过程并非部分人想象中那般可怕。在注射4天动员剂后,医生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造血干细胞,其余血液成分则回输体内。短短3-4小时,200多毫升承载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便被放入保温箱,当天就送往患者所在医院。他虽不知患者身份,却满心期盼对方能康复,去感受四季美景与人间温情。
“真的和平常献血差不多。”捐献后,吴克彪笑着对陪护的爱人说。当得知郑州已有552位志愿者完成捐献,且每一位都坚定义不容辞时,他更受触动——造血干细胞捐献并非可怕的事,只是健康人向他人伸出的一次援手,是生命间最直接的温暖对话。
吴克彪用行动证明,平凡人也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。在此,他也呼吁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:献血时多留8-10毫升血样、填写一份志愿表,就能成为“生命种子”的守护者,用微小善举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。

郑州市红十字会三级调研员、专职副监事长李静杰(右一),郑州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和应急救护培训中心副主任李宁(左一)到场看望慰问
(文图 张予)